首页经济管理金融投资《PPP与基础设施融资》尼尔 S.格里格著 宋光辉 孙世选 丛林译
吾之本一

文档

146

关注

0

好评

0
PDF

《PPP与基础设施融资》尼尔 S.格里格著 宋光辉 孙世选 丛林译

阅读 983 下载 0 大小 19.41M 总页数 0 页 2022-10-30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0
全屏查看
《PPP与基础设施融资》尼尔 S.格里格著 宋光辉 孙世选 丛林译
还有 0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译者序这套 "PP与融资系列"丛书是我组织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在翻译引进国外先进金融理念与技术方面的第二次。之前翻译的“结构化金融与证券化系列丛书”自2014年第1本书出版以来,已经陆续出版近10本,得到了国内众多读者的认可,尤其是其中的《资产证券化导论》《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结构化产品和相关信用衍生品》等更是各类电商网站图书畅销榜的常客。 PPP或融资,本身可以视为广义的结构化金融的特定形式。我最初的计划是将本书纳入“结构化金融与证券化系列丛书”中,然而,由于PPP在中国的特殊意义,笔者觉得有必要区别出版,并想在此与读者分享自己一些不够成熟的观点 PPP,英文全称为“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在中国通常称作“政府与社会资本”,本书将其翻译为“公私伙伴关系”。自从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继颁布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切实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法规对PPP进行规范与推广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之下,PPP开始成为金融市场的热点,并且有望从2017年起成为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对于中国的金融界人士来说,PPP其实并不陌生。有过实际金融实务操作的人们或许早已经了解到,中国政府之前已经在高速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领域里通过BT(建设——移交)或BOT(建设——运营——移交)等方式与社会资本进行过很多成功的。沪深交易所市场还发行过多单以BT应收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BT或BOT,是融资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具体形式。然而,2012年以来,相关的国家政策对地方政府通过BT方式与社会资本进行了限制。既有限制在先,那么随后大力推广PPP的背景与目的何在?这需要从中国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形势的角度来理解。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固定资产与房地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很高,对应的金融形势就是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较大。经济形势与金融形势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即中国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以此拉动经济增长。 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加速,催生了对于基础设施与土地要素的需求。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与土地的有效供给,正好满足这些需求,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基础设施更是超常发展,在很多领域(如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令许多发达国家相形见绌。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代价就是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负债。这些负债最终需要地方政府以未来的税收与土地出让金来偿还。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而且城市化进程开始放缓的情况下,未来税收与土地出让金的增长预计也将放缓。这种形势使得社会对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债务可持续性产生了怀疑,从而对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进行进一步的大规模债务融资形成了制约。 通过PPP,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的,使得原来由政府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由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成立公司,通过融资获得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PPP,地方政府将基础设施从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上剥离出去,可以实现去债务杠杆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结构化金融技术的一种应用。 更进一步而言,PPP的推广,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如何高效率地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的问题。 当前,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远远超过印度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一些整体经济水平高于中国的发达国家。这种现象不免让人产生一些疑问。中国的基础设施是否存在建设过度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基础设施的超常发展是否有可能挤压社会原本额用序集他地直的流通过融资平台大规模举债是否会通过提升利率或是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