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管理管理学《逻辑基础》王路
碧泉

文档

220

关注

0

好评

0
PDF

《逻辑基础》王路

阅读 960 下载 0 大小 11.65M 总页数 376 页 2022-10-29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376
全屏查看
《逻辑基础》王路
还有 376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76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20世纪的最后一年——2000年5月,清华大学哲学系正式恢复建系。作为复系后的重要举措之一,“清华哲学教材系列”的编写工作业已启动。可以预见,在清华全体哲学同仁的辛勤努力下,未来清华大学的哲学教材建设,无论就规模还是就学术水平来说都将有一个质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材是展示一个大学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从人文学科的性质来说,具有高水准的教材既是向学生进行系统人文教育的有效工具,又是编写者学术思想个性的生动表达。谈及这里,笔者不禁想起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哲学教材编写情形。1926年,清华大学成立哲学系,首任系主任是金岳霖。30年代是清华哲学的“黄金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主导着中国的哲学风向。就教材建设来说,冯友兰先生分别于1931 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金岳霖先生于1936年出版的《逻辑》,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和讨论逻辑学,包括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的著作,该书出版后多次再版,是20世纪上叶中国逻辑学研究的代表作。尤其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起周秦,下至清季,钩玄提要,条分缕析,其义理解说尤明白清晰,当时陈寅恪先生在为此书所作的审查报告中讲“窃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附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当时的清华大学哲学系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传统,这就是重视思维的逻辑训练,强调对哲学理论的研究。后来,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倡导“新实在论”著称的“清华学派”,这也跟这种传统与学风有很大关系。而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金先生的《逻辑》更成为享誉中外的哲学教科书,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后人。 历经大半世纪沧桑之后,清华又迎来了哲学发展的契机。如何承传先辈的人文薪火,复兴清华哲学,是摆在我们目前不容回避的课题。环顾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文理平衡、充满浓厚人文气氛的大学。个中原因很明显∶科学技术的空前迅猛发展,引发了新的人文社会问题,人类必须重新关注人的生存境遇,思考人文精神。也许我们必须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来思考清华的哲学发展。而从哲学教材建设的角度来说,我们更感受到这一课题的历史和时代分量。如何在我们的教材中凸显现代人文关怀,并将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插上人文的翅膀,这是我们“清华哲学教材系列”的编写工作所着力思考的问题。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中曾强调∶“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用意也许就在于此。 哲学,按其本性说来是人类思想的批判反思维度和理想创造维度,它要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冲击人们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使人们葆有鲜明的主体意识、自觉的反思态度和鲜活的创造精神。一句话————深化理论思维、提升人生境界————这是哲学教学所努力追求的基本目标。特别是在清华大学这样的中国著名学府,有效地营造出一种洋溢科学精神与人文理想的学术环境,可能更具有一种示范性意义。富有寓意的是,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题目为“人生观”的学术演讲,由此引发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大论战,中国学术思想界通常称之为“科玄论战”。这场直接肇端于清华大学的论争尽管是集中在“学理”层面展开的,而且历时也很短暂,然而它似乎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20世纪乃至今天中国文化实践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如何弥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鸿沟 的确。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一世界性问题。它是人类市场经济与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难题。人文精神,首先意味着一种为了人、关注人、理解人的思想情怀。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具体体现为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关怀、对不同观念(只要它具有可以说明的合理性)的宽容以及对群体生活的真诚态度,等等。而基于人文理念的人文关怀向现实生活的拓展,又必然昭示人文精神的科学向度---人生既应是充满诗意的和美的,更应是理性的和科学的。人文教育,首先应是使一个社会、民族、人心健全的教育。倡导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理想,赋予科学实践以人文关怀,让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将是每一个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理想。 面对这样的时代课题,每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对于现代教育理念有一种充分的自觉。—————“养成人格与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所在,德国教育家洪堡曾提出“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教育模式,即学习的最高目的是达至修养的境界,其手段则是对科学的追寻和探索。这是极富启示意义的——现代教育的人文性就是指教育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我们需要重新思考21世纪大学的使命,因为大学曾经是、现在依然是人类精神的地平线。21世纪的大学,应该起到科学和人文精神重新整合的作用,它的核心理念是重建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成为现代文化融合的社区。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的背景下,我们的大学更应着力倡导人文精神的复兴,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先进思想文化的旗手,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交流的先锋。 人文关怀也是马克思哲学理想的应有之义,更确切地说它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根本性的维度。每一个认真地研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哲学充满了人文精神。无论是他青年时期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还是《博士论文》和《巴黎手稿》;无论是他思想成熟时期写下的《资本论》还是《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或《人类学笔记》,无不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无不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马克思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构成了马克思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正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作支撑,才使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并得到他们真心实意的拥护和认同。 笔者爰写以上,无非是想表明一个哲学教育工作者在面对人类知识新的融合时代所应拥有的价值立场。我妄而言之,这可能也是我们清华全体哲学同仁的心声表达。哲学教育者也许应该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时代的大潮之中,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进步、为人文环境的优化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投入我们的满腔热情。“倡导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理性弘扬人文精神,表达人文关怀”————这就是我们“清华哲学教材系列”的编写理念。 总之,重建人文世界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任务和使命,既需要热情、责任与真诚,也需要知识、理性和智慧。人文关怀是人类一种永恒的精神情愫,它标示了社会与生活的意义。惟因如此,它才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以求的理想,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到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笔者深信,经过清华哲学同仁的共同努力,届时我们会有一套初具规模、富有特色的哲学教材呈献给清华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