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书籍诗词歌赋《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 第7辑 校注蒙古纪闻》编委会
严亦超

文档

234

关注

0

好评

0
PDF

《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 第7辑 校注蒙古纪闻》编委会

阅读 744 下载 0 大小 20.04M 总页数 192 页 2022-10-22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192
全屏查看
《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 第7辑 校注蒙古纪闻》编委会
还有 19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92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汪国均,字翔斋,蒙古名卜彦毕勒格图,1853年(清咸丰三年)生于今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下瓦房村,1921年病逝,享年68 岁。其父,蒙古名朝鲁,汉名汪良辅,在旺都特那木济勒任喀喇沁右旗札萨克时,担任梅林之职,掌管王府文案。光绪十七年(1891年),直隶提督叶志超在平息金丹道及其善后活动中,袒护金丹道,称蒙古军平息叛乱中诬良为叛,妄无辜。奏折呈送军机处,礼亲王世铎询问事实真相,喀喇沁王命朝鲁条陈分析。说帖呈上,廷寄叶志超剿匪不严,偏护邪教。自是,叶志超对蒙古态度有所收敛。仇蒙古的暴乱稍觉肃清后,旺都特那木济勒再次晋京,由理藩院转奏暴乱情形及蒙民遭难无处栖身苦况。朝廷命庆亲王奕助,复询详情,又经梅林朝鲁拟文几千 100 言。庆亲王据此回奏慈禧太后,奉旨由内务府拨银三万两,赈济被难蒙众,发给川资,遣送回原籍,免除流离失所之苦。贡桑诺尔布继任札萨克后,委朝鲁为管旗副章京,再后,又兼任崇正学堂监督,办学卓有成效,桃李满天下。 (一) 汪国钧幼年受过良好教育。其父为他延请家庭教习,学习蒙、汉、满三种文字。成年后娶本村朱姓之女为妻。他的家族称得上书香门第,在下瓦房村汪、金、朱三个蒙古姓氏中,又以汪姓族人为最多,除下瓦房村以外,还遍布大营子、小牛群、西桥、宁城、建平等地。他的住宅,其先人草创之初,较为简陋,房屋周围以柴栅代院墙,俗称杖子院。后来经过扩建,建成四进院落,门前有影壁、树林,后院是果园。由于酷爱读书,购置图书极多,所藏书籍满贮三间瓦舍,在邻里中无与伦比,可惜土地改革中荡然无存。 他的先祖,从他的遗著《蒙古纪闻》中得知,本为山东登州府汶县人,数百年前迁居塞外,久居大宁城西二里许,明季划入朵颜卫,后为乌梁海(史称兀良哈)所属。迨至明季末叶,遂为喀喇沁之响导,成为清兵之翻译,屡立战功,归喀喇沁右旗蒙古籍,故虽汉姓,而其资格却在一般蒙古人之上。有清一代,汪姓一家,七世为管旗章京。康熙年间,跟随旗札萨克由大宁附近辗转迁徙到锡伯河川。乾隆初,在下瓦房落户,与清末冈子杨鼎臣家为邻,同后起的金永昌相距很近。 (二) 光绪十七年(1891年)敖汉金丹道起事,大肆屠蒙古人,喀喇沁右旗札萨克收容敖汉等地逃难蒙古,组织队伍,到楼子店以 10 西的上烧锅进行阻击。汪国钧以笔切齐的身分参加了这次战役,在他一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后经数十年的思考和研究,对当年的事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既有对蒙汉两族经济利益冲突的分析,也有对敖汉当权者作威作福行为的谴责,当然也有对中国农民愚昧狭隘的痛惜。虽然不能说《蒙古纪闻》对金丹道事件的分析是尽善尽美的,但在他来说实在难能可贵了。此外,《纪闻》以严肃的态度,犀利的笔触,记录了原昭乌达、卓索图地区的风土人情,无疑对保留地区史料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在蒙古虎围的记叙里,使后人知道了喀喇沁右旗王府从公爷府迁到新址的原因 那是便于更好的供职于乾隆皇帝的游猎 即木兰秋 狝 。虎围的组织形式,借鉴了清朝皇帝猎虎的方法,然而也保留了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