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书籍科普读物《中国小百科全书 7 思想与学术-中医学》编辑委员会编
风流倜傥

文档

258

关注

1

好评

0
PDF

《中国小百科全书 7 思想与学术-中医学》编辑委员会编

阅读 841 下载 0 大小 573.9K 总页数 47 页 2022-09-20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47
全屏查看
《中国小百科全书 7 思想与学术-中医学》编辑委员会编
还有 47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47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中医学3257中医学中医学分支学科【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类。外感时病包括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诸病等。殷商时代,已有病蛊、病首等病名,使用汤液药酒治疗。《周礼·天官》中提到的疾医就相当于内科医生。这时期对内科病尚无系统认识,治疗手段也较简单。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著成,是中医内科学形成的标志。书中记述的内科病证达200多种,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转归到预后,都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而且对某些病证还作了专篇讨论。提出了后世所谓八纲、六经诊断内科病证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法则,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国第一部中医内科学专著。书中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严谨而又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为内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晋王叔和的《脉经》、葛洪的《肘后备急3258思想与学术方》、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北宋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南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论方论》,对中医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等均做出重大贡献。金元时期,学术争鸣之风甚盛,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论内伤而重脾胃,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而主养阴,大大丰富了中医理论。明清时期突出成就是温病学的兴起,明吴有性认为温病为“戾气”所致,开创温病学说的先河。至清代,经过叶天士、吴瑭、薛雪、王士雄诸家的努力,温病学逐渐形成、成熟。温病学说使中医内科在急性传染病和危重感染疾病的理论和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王清任及中西汇通学派也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医妇产科学】中医研究防治妇女疾病及孕产保健的专门学科。研究范围包括调经、种子、崩漏、带下、胎产、临产、产后、杂病等。其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为中国妇女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较大贡献。中医妇产科学以重视产育开始,春秋时已认识到血缘过于亲近者结婚对生育不利。战国时已有妇科专业医生,汉初淳于意留有最早的妇产科病历。《黄帝内经》中有关妇产科的条文达30多条,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疾病、方药等各方面。汉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及妇科杂病方面的论述。华佗用针药处置胎产不下达到很高水平。隋代巢元方等的《诸病源候论》中第37一44卷专论妇产科疾病,共论述283种证候。唐宋时中医妇产科发展成为专科。唐代医学教育已有妇产科专业,学制7年。孙思邈重视妇产科,把《妇人方》三卷列于《千金要方》之首。昝殷著中医学3259《产宝》为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宋代,太医局分九科,妇产科为其之一,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促进了妇产科的发展。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著述较全面,对后世妇产科发展有较大影响。金元四大家各从一个侧面发挥其所长,丰富了中医妇产科内容。明清时期,中医妇产科学继承宋、金元各家的理论和经验而加以综合和发挥,出现不少内容详尽又系统的妇产科专书,如明代有《证治准绳·女科》、《妇人规》和《济阴纲目》等,清代有《傅青主女科》和《妇科心法要诀》等。19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妇产科仍显示出其特点,西医妇产科学与中医妇产科学并存,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中医儿科学】中医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及其疾病防治的一门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常见病证、时行病、杂病、新生儿病等。中医儿科学历史悠久。公元前14世纪就有小儿疾病的记述,战国时即有小儿医。《黄帝内经》中有关小儿的记述不多,但从理论上为中医儿科学提出原则性指导。汉代已有儿科病历。张仲景创立的伤寒学说对儿科学有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中医儿科学形成始于晋唐成于宋。两晋王叔和在《脉经》中论述“平小儿杂病证”的特点。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天花的典型症状和流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至五十,分述小儿杂病诸候255论。唐代已有小儿科医生教育,学制5年。孙思邈将妇孺婴儿门列为卷首,已认识到小儿的正常发育规律。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颅囟经》成书于唐末宋初。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小方脉科。钱乙专攻儿科40年,著成《小儿药证直诀》,首创五脏辩证法则,治疗上结合小儿特点,立法遣药。南宋刘防《幼幼新书》整理汇集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是当时世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