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书籍科普读物《中国小百科全书 4 人类社会-文化》编辑委员会编
未来日记

文档

401

关注

0

好评

0
PDF

《中国小百科全书 4 人类社会-文化》编辑委员会编

阅读 975 下载 0 大小 2.54M 总页数 285 页 2022-09-20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285
全屏查看
《中国小百科全书 4 人类社会-文化》编辑委员会编
还有 285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285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2982人类社会文化民间文化婚俗【血缘家庭】又称血缘婚。原始社会初期的婚姻家庭形式之一,属群婚的初级阶段。从原始群向氏族公社的过渡时期,同一群体内实行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同胞或非同胞的兄弟姐妹均互为夫妻,但不同辈份的男女禁止有性关系。这种按“辈”划分,同辈通婚,异辈禁婚的婚姻形式,又称辈行婚。同一家族,形成祖父母辈、子女辈、孙子女辈不同婚姻。每一辈成员互为兄弟姐妹,也互为夫妻:祖辈孙辈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的通婚被排除,从而完成了人类两性关系的第一次重要的进化。血缘婚的产生,同旧石器时期的自然分工,相对地限制了不同年龄两性的接触,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按年龄和辈份的区分,继而在两性关系上表现出来。血缘家庭形态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群开始瓦解。文化2983【对偶家庭】又称对偶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家庭形式之一。群婚向一夫一妻制发展的过渡阶段。通常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间有一个正妻,但他只是这个女子的许多丈夫中间的一个主夫。以女子为中心,最初是采取望门居(男方走访女方)方式,而后实行从妇居(男子居于女方的母家的方式)。【一夫一妻制】又称单偶婚。以一男一女结合成夫妻为基础的婚姻家庭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代替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结果。这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体家庭有可能独立地进行生产,男子在经济领域中占据支配地位并开始拥有私有财产,要求家庭建立夫权和夫权统治,按父系继承世系和财产,因而一夫一妻制取代了对偶婚。这种婚姻有独占性和专一性。但在剥削阶级社会,又多被男子破坏,只对妇女要求严守贞操,嫁一个丈夫,并从一而终:而男子则可以纳妾、重婚、嫖娼,实际上实行一夫多妻制。这种以经济条件而非自然条件组成的家庭形式,仍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婚姻形式和家庭形式。【一夫多妻制】一个男子娶两个或两个以上女子为妻的婚烟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母权制后期,是父权制婚姻形式的主要特点。这一婚姻形式长期流传。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里,剥削阶级往往实行一夫多妻制,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中大多在诸妻中确立一个正妻,主持家庭事务,维持日常秩序。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封建主作为特权之一,公开实行以纳妾为主要形式的多妻制:资本主义社会中,则以秘密的、隐蔽的方式保留多妻制。现代在伊斯兰社会中,仍有一夫多妻制存在。2984人类社会【一妻多夫制】一个女子同时嫁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男子的婚姻形式。群婚的遗俗。曾流行于印度南部和中亚一带。各地形式有所不同,一般以依次同居、而不是以联合同居为特征。所生子女,也依次序之先后各归其夫,或归于母亲所指定的父亲。由兄弟几个合娶一妻(如旧中国西藏曾存在),又称兄弟共妻制:也有丈夫间无血亲关系的(如在印度曾存在)的形式。【不落夫家】中国部分少数民族过去的一种婚俗。女子出嫁不久即回娘家居住,只在每年农忙、节日,或约定时日去夫家住若干天的婚俗。不落夫家时间有一二年的,也有七八年的,或者在怀孕或生育后才去夫家定居的。女子回娘家居住期间,性生活自由,社会舆论并不责难。是原始社会母权制的夫从妻居向父权制的妻从夫居过渡时期的一种婚俗的残留。旧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彝、壮、侗、苗等族,均存在过这种婚俗。【从妻居】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流行的一种婚姻居住形式。由望门居演变而来。男子婚后居女方所属氏族公社,又称妻方居住婚。男女双方的这种婚姻形式仍为暂时性结合。离异极为容易。中国拉祜、布朗、哈尼、傣、壮、瑶、景颇、佤、达斡尔、高山等民族中曾有此俗。【望门居】母系氏族公社早期的婚姻居住形式。男女婚后分别住在自己生母的氏族公社里,男子以拜访的方式与女方偶居。中国云南的部分纳西族曾在1949年前通行这种婚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