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书籍诗词歌赋《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释》傅雪漪编著
月雨

文档

469

关注

1

好评

0
PDF

《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释》傅雪漪编著

阅读 721 下载 0 大小 15.82M 总页数 322 页 2022-12-08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322
全屏查看
《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释》傅雪漪编著
还有 32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22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副末开场题目:葬月旦翻新词曲弄润色声歌【蝶恋花】古董先生休笑我,入末搽灰,不仗绫罗裹。紫笛香檀为伴夥,任人指斥何须躲。笔下官商随意抹,把酒高歌,兴至皆云可。旧调新腔安插妥,恍如吃了人参果。看官们休笑,听我道来。“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歌曲的历史,是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历史而产生的,它反映了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说明了歌唱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感情的具体体现,歌唱与表演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从上古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起,到流传至今的《诗经》、《楚辞》、汉魏乐府,隋、唐、五代、宋的曲子词,唐诗,金、元诸官调,元曲,明清南北曲传奇,琴歌,弦索调,俗曲等等,在它们发生以后,总是依靠着歌声而成长壮大。特别是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四种韵文体的诗歌艺术,在我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一直是闪烁着东方民族艺术的光辉,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地滋润着祖国的文化沃土,为民族歌唱开拓新的美好境界。历代的诗歌,它们不是单纯对生活的临摹、直叙,而是在一定格律(韵律)的范围内,对描述对象(内容)予以提炼、抒发,揭示着形象思维的脉络,把语言(文词)美和音乐(吟咏、歌唱)美综合统一,通过典型形象与艺术手段来反映生活、再现真情、融入人心,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规律,中国民族的美学特色。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大量传世名作,一经问世,很快地就被人们弦管讴歌于舞榭华筵,或玩味吟咏于井边酒肆。如唐代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诗,流传下“旗亭酒唱”的佳话:王维的《阳关曲》被采入乐府,并发展为三叠,成为广泛流传的送别曲;李白《清平调》三首,诗成随即谱入梨园,青年诗人李贺的“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新唐书·李贺传》)。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有一段对诗歌的精辟论述,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因其言,经之以六义(风、雅、领、赋、比、兴):缘其声,纬之以五音(宫、商、角、徵、羽)。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这就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另外在《水调》一诗中又说:“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这就进一步说明歌唱者要很好地体会诗的内容意境,构成“心象”,然后把心领神会、妙出灵台(心田)的诗歌,用演唱人的“心声”体现出来,把语言(文词)美、音乐(声乐和伴奏)美,和情态美统一谐和为一体,在造型中抒情,又在抒情中造型,以加强观众在视象、听觉方面的深化,和心灵之间的渗透。亦即从生活的真出发,经过艺术(韵律、词采、风格)的提炼、夸张、润饰、含蕴而成的善(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再现出富有内涵的生活之美。这个将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统一起来,具有独创性,形成不同文体乐种独特的风格色彩,“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的艺术要求,就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境界,是我国美学的传统见解,是自己的文化产儿。正是这些具有独特风格色彩,脍炙人口的诗、词、曲,直到今天还蕴藏着无限生命力。有些古谱不断被发现、整理,大量的歌词广泛流传到昆、弋、南音、琴歌等乐(剧)种中,洋洋于舞台之上,我们要繁荣民族文化,探索华夏之声成长的历史过程,就应该研究、分析、批判地继承这些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出新。上面说过,历代传留下来各种体裁的韵文、诗歌、篇章相当多,题材相当广泛,形式也更丰富多彩。但从音乐方面来看,文词与乐谱(原谱)并存的,目前较早的只有南宋时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十七首,可资研究试唱。一般词曲诗歌,乐谱多是明请两代谱配的(也包括近现代人的谱曲)。下面简单谈几点关于过去的传谱中有些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传谱”(宋、元、明、清,包括歌曲和器乐谱),旋律记载都比较简单,但是不同乐种中的各种乐器,却各自有它们的不同演奏手法,如古琴之吟猱绰注、勾别抹挑,琵琶之弹扫扣轮、带摇罨摭等等,不同的歌唱也有各自的处理方法,所谓“乐之筐格(基本旋律)在曲,而色泽(润腔、唱法、风格)在唱”,而且一个乐曲的风格色泽之成,更重要的在于师承之间的口传身授,具体地对学生示范,形象地启发诱导,与继承者对作品文词意境深入体会之后的创造发挥。例如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刊行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官谱》,以及较后刊行的《太古传宗》琵琶调,《吟香堂曲谐》、《纳书楹曲谱》等,都不标头、末眼(即节拍之唱段,不划出第二、四拍),这种作法在《纳书橙曲谱》凡例中说明:“板眼中另有小眼,原为初学而设,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细细注明,转觉束缚,今照旧谱,悉不加入。”这就是要求演唱者依歌词之文义、内容、词采,随个人的理解,依词情曲意安排音符的长短,在行腔方面予以适当的润色,或繁或简,可朴可华。“法向师边得,能从意上生”。而“意上生”又依赖于千百年来很多记述唱法的论著和述评以及艺术美学文章的启发帮助、获得触类旁通的结果。因此,对于任何“旧谱”,当我们今天把它的声音形象重现于舞台之上的时候,必须首先从文学上、思想上、韵律上,深刻理解词句的内涵,然后对曲谱进行分析、选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