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文社科类社会科学《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史明正
白诺

文档

207

关注

0

好评

0
PDF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史明正

阅读 815 下载 2 大小 21.54M 总页数 337 页 2022-11-28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337
全屏查看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史明正
还有 337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337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中文版前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根据作者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用英文撰写的博士论文(Beijing Transforms∶Urb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翻译修改而成,在纪念北京建城3040周年的日子里,交付北京大学出版社用中文出版,作为我献给故乡的一份礼物。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史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中国,继上海,天津,武汉和重庆四大城市出版了城市史学专著以后,北京最近也出版了十卷本的通史。更令人高兴的是,学者们不满现状,已经开始从事专题性和比较性的探索,努力把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在美国,施坚雅等学者的有关中国城市史经典专著的影响经久不衰,近年来又涌现出一批观点新颖、论据翔实的著作,如威廉·罗对汉口,魏斐德对上海和斯特兰德对北京的研究。还有一大批目前尚停留在博士论文阶段的研究,学者大多为在美国各著名大学任教的年轻的中国学专家,他们的成果奠定了该学科的坚实基础,并预示着中国城市史学的欣欣向荣的未来。我的这本书是用当代西方史学观点来研究中国史的一个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代表美国史学界对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主动促成该书中文版的出版。我希望此书能向国内史学界提供一些借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促进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共同提高中国史的研究水平。此书得以出版,是和国内学术界的许多朋友的大力支持和中文版前言-帮助分不开的。我首先要感谢本书的两位译者————王业龙先生和周卫红女士。他们忠实流畅的译文使本书增色不少。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立文先生在百忙之中参加了书稿的校对工作,使本书避免了一些史实和语言上的错误。本书的责任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宋祥瑞先生为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克服了不少困难,并且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书中所采用的历史图片的收集得到下列人士的鼎力相助∶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韩朴先生,北京市档案馆编研处前主任赵家乃先生和现主任白淑兰女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主任林洙女士,以及中国文史馆研究馆员朱海北先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魏开肇所长,吴建雍副所长和习五一女士等学术同行对本书的出版始终十分关心,并且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的工作单位——美国休斯敦大学不仅多次资助我利用暑假回国搞研究,而且还慷慨地为此书提供了出版经费,使其得以顺利的出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为我提供了长达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机会,使我能够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对于这两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资助,我将感激不尽。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错误在所难免,责任当由作者自负。谨将此书中文版献给我的妻子申伟伟和我们刚刚出世的儿子史恺。英文版鸣谢如果没有许多人的帮助,我的这一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曾小萍教授(Madeleine Zelin),拙著自动笔到完成的全过程,她都给予了我热情的帮助和具体的指导。黎安友(Andrew J.Nathan)教授在我写作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及时地给我以指导。是肯尼思·T·杰克逊(Kenneth T.Jackson)教授· 使我对美国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鼓励我进行跨民族文 化区的比较性研究。我涉足计算机和历史的激动人心的世界,源于赫伯特·克莱恩(Herbert S.Klein)教授的指导,其中某些成果在这篇论文中得到了反映。伊丽莎白·布莱克玛(Elizabeth Blackr)教授对《公用空间》一章的评论也同样鼓舞人心。乔治·华盛顿普莱克特慈善协会(杰克逊教授指导下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研讨会)的诸位成员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我受益颇多。我永远忘不了在纽约的每月一次的聚会,尤其是我们热情的东道主在讨论前提供的精美的食物。桑德拉·奥普杜克(Sandra Opdycke)女士娴熟、耐心地对论文草稿作了编辑加工,对她我更要表示感谢。除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们外,我还要感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威廉·罗(William T.Rowe)教授对我的论文大纲所作的中肯的评论。对哥伦比亚大学斯塔尔东亚图书馆和馆际互借办公室,我亦深表谢意。对在下列机构中工作的博学多识的工作人员们,我由衷地感激。这些机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一燕京东亚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葛斯特东方图书馆,日本的东洋文库,中国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市档案馆,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我不会忘记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暨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之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通过“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给我的经济援助,使我能去日本进行研究。我也不会忘记哥伦比亚大学文理研究生院提供给我梦寐以求的前往中国的旅行基金,以及吉尔斯·惠廷夫人(Ms.Giles Whiting)基金会提供给我人文科学博士论文研究基金,资助我在纽约的写作。最后要特别提出的是,康涅狄格大学的布鲁斯·斯特夫(Bruce M.Stave)教授及其夫人桑德拉·斯特夫(Sondra Stave)女士出于朋友之情,在我极需切身体会美国的生活之时,不遗余力的给予了我学术上的指导、经济上的援助和感情上的慰藉。他们骄傲地关注着我的进步,鼓励我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大海中遨游。在中国,我的家人不但容忍我长期离家不归,理解我在异国他乡读书的苦恼和悲哀,而且总是无条件地向我提供帮助。我谨以此书奉献给我的家人和斯特夫教授一家,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时期的朱启钤正阳门侧马路建成通车后的情形内务部及京都中政公所官员在正阳门合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