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计算机书籍网络通信《天线 第3版 上册》克劳斯著 章文勋译
shuilaner

文档

216

关注

0

好评

0
PDF

《天线 第3版 上册》克劳斯著 章文勋译

阅读 934 下载 0 大小 28.95M 总页数 426 页 2022-11-22 分享
价格:¥ 10.00
下载文档
/ 426
全屏查看
《天线 第3版 上册》克劳斯著 章文勋译
还有 426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426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www.pdfdz.com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
2、古籍基本都为PDF扫描版,所以文档不支持编辑功能,即不支持文档内文字的复制粘贴。
3、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5、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内容简介本书是关于天线的经典著作,全面覆盖了有关天线的各方面内容。为了适应国内教学的需要,翻译版根据各章内容深浅层次的不同,分为上、下两册出版。上册为前12章,介绍了天线的各种基础知识。下册为后12章,详细展开这些内容。上下册的内容分别针对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进行组织。书中包括大量实例和习题,便于读者实践掌握。全书图文并茂,更有助于读者的直观理解。书中加人了包括无线革命在内的许多全新的现代应用,对参考文献列表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本书概念清晰,层次分明。无论读者需要的是仅介绍天线基础知识的一个学期的课程,还是更深人的进一步学习,本书都能够提供切实的帮助。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John D.Kraus,Ronald J.Marhefka:Antennas:For All Applications,Third EditionISBN0-07-112240-0Copyright 2002 by The MeGraw-Hill Companies,Inc.Original language published b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All rights reserved.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y bereproduced or distributed in any means,or stored in a database or retrieval system,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the publisher.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edition jointly published by McGraw-Hill Education(Asia)Co.and Publishing House of本书中文简体字翻译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和美国麦格劳-希尔教有出版(亚洲)公司出版。未经出版者预先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的任何部分。本书封面贴有McGraw--Hill公司激光防伪标签,。版权贸易合同登记号图字:01-2002-2859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天线(第三版)(上册)/(美)克劳斯(Kau,J.D.)等著:章文助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书名原文:Antennas::For All Applications,.Third Edition1SBN7-5053-9340-5中国版本图书馆C1P数据核字(2004)第024299号责任编辑:马岚刘静印刷:北京兴华印刷厂出版发行:电子工业出版杜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3信箱邮编:100036经销:各地新华书店开·本:787×10921/16印张:26.5字数:678千字印次:2005年2月第2次印制定价:39.00元凡购买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图书,如有缺损问题,请向购买书店调换。若书店售缺,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联系电话:(010)68279077。质量投诉请发邮件至ts@hi,侵权举报请发邮件至序2001年7月间,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同志邀请各高校十几位通信领域方面的老师,商量引进国外教材问题。与会同志对出版社提出的计划十分赞同,大家认为,这对我国通信事业、特别是对高等院校通信学科的教学工作会很有好处。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编写、出版一本好的教材,意味着开设了一门好的课程,甚至可能预示着一个崭新学科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MT林肯实验室出版的一套28本雷达丛书,对近代电子学科、特别是对雷达技术的推动作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领导部门对教材建设一直非常重视。20世纪80年代,在原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的领导下,汇集了高等院校几百位富有教学经验的专家,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教林;很多院校还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要,陆续编写了大量的讲义和参考书。这些教材对高校的教学工作发挥了极好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人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有的教材内容已比较陈旧、落后,难以适应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学和通信技术发展神速、可以讲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适应这种情况,更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依靠高校的老师和专家撰写新的符合要求的教科书外,引进和出版一些国外优秀电子与通信教材,尤其是有选择地引进一批英文原版教材,是会有好处的。年多来,电子工业出版社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他们成立了一个“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组,选派了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负责有关工作,收集了230余种通信教材和参考书的详细资料,调来了100余种原版教材样书,依靠由20余位专家组成的出版委员会,从中精选了40多种,内容丰富,覆盖了电路理论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电子、通信系统、电磁场与微波等方面,既可作为通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有关专业人员的参考材料。此外,这批教材,有的翻译为中文,还有部分教材直接影印出版,以供教师用英语直接授课。希望这些教材的引进和出版对高校通信教学和教材改革能起一定作用。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参加工作的各位教授、专家、老师与参加翻译、编辑和出版的同志们。各位专家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不辞辛劳、不怕琐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的良好美德。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校教学工作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我想,无论如何,要做好引进国外教材的工作,一定要联系我国的实际。教材和学术专著不同,既要注意科学性、学术性,也要重视可读性,要深人浅出,便于读者自学;引进的教材要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针对目前一些教材内容较为陈旧的问题,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先进的和正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的参考书:要与国内出版的教材相配套,安排好出版英文原版教材和翻译教材的比例。我们努力使这套教材能尽量满足上述要求,希望它们能放在学生们的课桌上,发挥一定的作用。最后,预祝“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取得成功,为我国电子与通信教学和通信产业的发展培土施肥。也恳切希望读者能对这些书籍的不足之处、特别是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更正。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出版委员会主任1
返回顶部